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源流,重修崇安縣志·茶業(yè)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源流,重修崇安縣志·茶業(yè)

重修崇安縣志·茶業(yè)

洪簡、詹繼良《(重修)崇安縣志》,民國十三年(1924)纂稿本

茶業(yè)附種茶、制茶法

邑中惟武夷巖茗最佳,亦惟武夷巖茗最少。除天生十數株奇種非賣品外,奇種仍屬不多。若名種若小種若小焙總額在萬斤左右,其中尚多以上山茶、洲茶充之,共約得價在二萬余元。最大宗如紅茶、青茶,約百余萬斤,共約得價百萬余元。然非僅出于吳屯、蘭谷、澄溪、漿溪等處,間由江西及水吉、浦城、建陽各地輸入者尚多,不過就赤石、星村為市場,實則本邑茶利收入,無若此之巨也。加以制茶皆用異地之人,所得之值散給于傭力者去其半,甚至借本于僑商以供工費,又減其值之二三,所余幾何?則謂崇為產茶之區(qū),利益不過如此。萬一銷途停滯,其狀況更有不堪問者,巖茶由【?】湖幫等采辦,轉售于廈門、廣州、潮州各埠,紅茶銷于英、美、俄、法、德、奧各國,青茶銷于廣、潮、廈埠及星加坡、安南等處。采辦客商曰廣幫曰潮幫,今欲招徠商旅,以增進茶產之利,其在種植改良與制造精美乎。邑人對于此事尚無何種研究,茲就舊法之較善者,分錄如左。

種茶法:普通茶樹宜砂質土或砂質壤土,取其種子之佳者,于四月中旬播種。播種前五日浸種,然后擇就傾向南方之地,深耕作畦,分行下種,發(fā)芽后漸成苗木,宜常中耕除草,每隔三年深耕一次,第四年春剪枝,至嫩葉采后,又須培土一次。若水仙茶宜于砂石之地土地淡者,烏龍茶宜于土壤之地土質膏腴者。初次下種,宜在松土,每年二月、八月之交更為鋤草一次,覆以新土,三年后再將新干壓入土中,使茶叢從旁暢發(fā),不至老干抽高。四年后即可采摘,俟茶叢暢大,遇有枝干疏密不齊者,應于鋤草時候剪剔之,去其枯枝殘葉,切勿砍傷老干。每年谷雨后,須趁天氣晴明及早開山,逾時則枝葉太粗老矣。

制茶法:摘采時,務摘其短枝嫩葉,每一摘以三四葉為度,過五六葉則苦水難消,香味亦遜,故不可不知看青之法。青茶以嫩為主,制法簡易,惟紅邊茶取其葉之外圍淡紅中含綠質,須置太陽曬一二時,下熱鍋炒半小時,用手揉之,再行薰蒸,蒸后焙干,香味既不外襲而形色又甚雅潔。烏龍茶采取后,亦放在太陽曬二小時,使其柔軟,然后置諸木桶,以手搓之,覆以棉布,俟變黃色,乃置于平釜中,用火焙之。旋又移于溫度較低之釜,用手搓柔,使其撚捲。后復取出以手壓之,覆以棉布,俟變黃色,乃入烘罩用火烘之,約近一小時,完全干燥即以篩分別精粗。制水仙茶之法,亦與烏龍相似,惟摘取時期須比烏龍較遲耳。若巖茶之制造,雖先曬后焙,諸位不甚差異,則非老于茶業(yè)者不能得其最清最厚之香味。雖曰地質關系,亦由人工使然,至剔去茶梗、灰末,毋論各茶皆然,此制茶之大略也。

境內制茶廠戶約百余處,其茶工人數,大廠四五十人,小廠十數人。

劉寶順 葉國盛 整理

來源:茶經導讀

武夷山茶產業(yè)
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